《文化伊金霍洛》之地名的传说(四)

来源: 时间:2018-06-01 08:45浏览量:4134

阿会庙的变迁

在今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新庙村境内,至今还流传着阿会庙的这一鲜为人知的传说。

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新庙村境内的牛学牛川西岸,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河沟,名叫阿会沟。春天的阿会沟,是一幅山花烂漫、姹紫嫣红、树树争艳的美景图;而秋天的阿会沟,繁茂的树叶由绿变黄,黄成一片霞光,再由黄染红,红成一片火树。唯有那四季常青的松柏,却更加显示出成熟的风韵,墨中泛黄,苍翠挺拔,给人以伟岸的感觉。

阿会沟中部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支流,名叫乌苏沟,沟长不到1公里。沟里山泉流潺,蛙声不断;东西两面山坡上布满茂密的森林,坡顶上怪石嶙峋,一块块巨大的山石悬挂在半空,仿佛随时都会滚落下来,使人望而生畏。从山顶蜿蜒向下100多米,是一处宽阔的山间台地。台地下面有一处天然的小石窑,窑内住着一对蒙古族中年夫妇,男的叫巴特尔,女的叫斯琴,夫妻俩相依为命,靠砍柴打猎为生,日子过得倒也幸福美满。他们膝下生有一个男孩,名叫布仁,从小聪明懂事,孝敬父母,常常帮着大人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一个大雪弥漫的冬天,巴特尔上山打猎时,不幸被打伤的猛虎反扑过来将他活活咬死,妻子斯琴在家等啊等,等到天黑还不见丈夫回来。于是,便带着年仅15岁的儿子布仁上山去找,当娘俩见到鲜血淋淋的巴特尔时,心痛欲绝,哭得死去活来。
斯琴安葬了丈夫之后,便对布仁说:“儿子,听说西藏三世达赖喇嘛到鄂尔多斯部落的元室贵族库图克图彻辰洪台吉家传教,你去投奔他学点本领,总比打猎强,以后就别走你父亲的老路了。”

布仁哭着对娘说:“娘,我一定要找到达赖活佛,虚心请教,成就学业,做一个有出息的人”。说着,便背起行李,挥泪告别了母亲,去找三世达赖。

图片1.png

公元1588年秋,布仁终于见到并叩拜了达赖喇嘛。达赖喇嘛对他说:“我很欣赏你的虔诚,你到青海塔尔寺学完经文后,就回去从事佛教吧!”

公元1593年,布仁带着满腹经纶回到家乡阿会沟,立志要建一所召庙念佛,为家乡人民造福。但是,苦于经济困难,愁得昼夜难眠。在他困惑之时,突然想到能否在石崖,上凿出一座庙宇?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年迈的母亲,得到了母亲的热情支持。于是,娘俩就昼夜不停地干了起来。一年干下来,双手磨出了血,衣服磨破了窟窿,可连一间大的窑洞也没凿出来,但娘俩没有灰心丧气,坚持不懈地继续干。他们的坚强毅力感动了上天神灵。有一天,忽见半空中祥云降落,观世音菩萨从莲花座上走下来,对布仁说:“你想建召庙吗?善心可嘉,贫僧可帮你建造一所。”说罢,用两手在悬崖上一指,说了一声“开”!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悬崖上立刻被凿开两孔大石窑,每孔窑足有200多平方米。再看观音菩萨又用双手向石窑内一指,只见窑内金壁辉煌,各路神仙的雕塑排列整齐,两孔石窑变为两座殿堂式的都嘎,霎时成为一处佛教圣地。布仁:欣喜若狂,正要叩谢观音时,那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早已驾起祥云返回南海去了。布仁万分感激,就将此庙起名为“阿会庙”

图片2.png

布仁成为该庙的主持,他四处召僧纳徒,不到年,阿会庙的喇嘛达到50余人,兴盛时期最多达到100多人。庙内整天鼓号齐鸣,香火缭绕,诵经不断。牧民们有请喇嘛念经的,有请喇嘛叩拜神佛的,有请喇嘛治病的,也有请喇嘛选择黄道吉日的。同时,祈求神灵保估生活幸福,平安吉祥,年年获得大丰收。对生活寄托者无限的希望。

斗转星移,时光流逝。159个春秋转眼就过去了。到了公元1752年,陶亥召(即新庙)建起后,规模宏大,档次又高,阿会庙年久失修,就显得逊色多了,大部分喇嘛被邀请到陶亥召等寺庙念经,只有少数喇嘛守护着庙门。到了公元1870年左右,阿会庙才被彻底关闭,庙内设备荡然无存,只留下两孔破旧不堪的石窑和一些烧制的小泥瓦佛像。

阿会庙虽然小,但它毕竟延续了270余年,跨越了明、清两个朝代。虽然它早已销声匿迹,无法考究它的历史,但它却留下了许多美妙的传说和太多的缺憾
光绪29年(公元1903年),清政府实行放垦政策,新庙阿会沟也不例外,被王爷卖掉垦荒。原有的森林草原被开垦破坏,经过几十年的轮番耕作,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山坡变成光秃秃的石板地,人民生活极度贫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阿会沟人民在旗委、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和植树造林,使这里的自然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间,阿会庙所在地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下到处是丰富的煤炭资源,境内的乌金被源源不断地开采出来,人民生活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家家户户达到了小康水平,人们把这个地方称为“风水宝地。”

昔日满目荒凉的山沟里,现已办起了4座大煤矿,你看那耸立的矿井架,轰鸣的机隆声,沸腾的人群,为今日的阿会沟奏响了一部雄浑的交响曲,构成了一幅壮美的风景线。(贾鸿翔)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