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
二人台是蒙汉两个民族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共同创造的民间艺术,是蒙汉民族音乐文化交融的结晶。二人台形成于清代后期,流传于内蒙古西部地区。在鄂尔多斯地区,二人台主要流传在沿黄河的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以及杭锦旗一带,是在汉族民歌和民间乐舞的基础上,吸收融合蒙古族民歌和民间舞蹈的成分,形成的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唱形式。
近代,晋西北、陕北汉族农民在农闲时,有一种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形式——坐唱,民间称为“打坐腔”或“丝弦坐腔”,即有乐队伴奏的民歌演唱。这种文艺形式逐步发展成为载歌载舞的表演唱。
清代后期,由于清政府推行移民实边、开放蒙荒政策,大批晋西北、陕北汉族农民“走西口”谋生,迁移到鄂尔多斯地区以及土默川一带。1903年,清朝重臣张之洞主张开放蒙荒,清廷即派贻谷为垦务大臣,来到绥远(今呼和浩特市)督办蒙旗垦务。据原绥远省政府的统计,至1939年,伊克昭盟各旗上报的放垦土地面积已达46150余顷。随着移民实边、开放蒙垦政策的推行,大批晋西北、陕北的汉族劳动人民进入了鄂尔多斯地区。大批汉族农业人口的迁入,不仅给鄂尔多斯地区带来了农业生产技术,同时也把汉族民间载歌载舞的文艺活动形式带到了鄂尔多斯以及土默川地区,如耍丝弦牌子、打坐腔、正月十五闹“红火”时的跑圈子、踢鼓子、码头调等。这些汉族民间的文艺活动形式与蒙古族民歌、民间舞蹈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二人台。
1921年以后,活跃在鄂尔多斯准格尔旗的二人台演出班子有越明小班、王班、李班、越二广明小班、墙改良小班、丁喜才小班、贾大和小班。常年定居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的二人台演出班子有付德茂小班、许三发子小班、张高换、周文义、周治家、周挨宾、四毛眼等二人台小班。此外,土默川一带的二人台演出小班也经常到鄂尔多斯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和杭锦旗一带演出。
来源:鄂尔多斯市群众艺术馆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