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民间舞蹈
民间舞的起源(二)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很多中外文献史料中都能看到古代有关蒙古族民间舞的记载。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途径鄂尔多斯地区时,在一棵大树下隆重举行祭祀战神苏勒德的仪式。军中战士围着苏勒德,以踏平大地的气势昼夜跳起“踏舞”,表达自己对胜利的渴求。后来,这一仪式就形成了成吉思汗苏勒德祭祀。成吉思汗苏勒德祭祀是由四名旗手单腿站立,共同握着苏勒德完成的一系列传统祭祀仪式。其动作本身具有舞蹈化特点,因此形成一种民间祭舞。在成吉思汗祭奠中举行的招福仪式中,开始时在招福升里装满五谷,把带梯子的羊前蹄插入其中,再将招福升放在羊皮上,由四个人扯着四角,一上一下地掀动羊皮,一边起舞一边唱起《招福歌》。可见,在鄂尔多斯蒙古族传承的古老神秘的成吉思汗祭祀中,有很多原始民间祭祀歌舞,而这些祭祀歌舞都产生于古代民俗活动中。
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舞蹈中有一种著名的珠岚舞。珠岚意为圣灯,珠岚舞即圣灯舞。珠岚舞原是元朝的宫廷舞,后来,其以深刻的内涵、独特的形式,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鄂尔多斯蒙古族崇尚圣火,崇拜圣灯。他们把火看做是驱除肮脏、驱赶严寒、融化冰雪的最洁净的圣物,以及人类兴旺发达的力量。他们把圣灯看做是桶里鲜奶的结晶,滩上百草的精华,桩上五畜的养分,光明圣洁、照亮大地、驱散黑暗的圣火象征,代表对幸福的向往和对人们吉祥的祝愿,表达了人们对香火不断、幸福美满的祈祷。圣灯的燃料是乳汁的精华——奶油。圣灯的灯芯是365根由干净的羊毛或棉花缠绕芨芨棍而成,每根约70厘米长。
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生活中离不开圣灯。他们每年正月初一黎明时分,都要在天马旗祭祀台上为苍天敬献圣灯,并燃上一个月。如亲人去世,他们也点燃圣灯,并持续七七四十九天,以寄托对逝者的哀思。成吉思汗的宫帐内也点着永不熄灭的长明灯(蒙克珠拉),因此,元朝宫廷内流行着圣灯(珠岚)舞,成吉思汗祭祀中有敬献圣灯的仪式。守护成吉思汗宫帐的鄂尔多斯蒙古族,把宫廷珠岚舞一直传承至今。
文献《历代旧闻》曾谈道:“元有倒喇之戏,谓歌也,琵琶、胡琴、筝皆一人弹之,有顶欧灯起舞。”清代人吴长元著《宸垣识略》曾指出,“《倒喇》是金代和元代的戏剧名,舞人矜舞态,双欧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湘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烛,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从这一段生动的描绘中,可以知道元朝时期的剧种“倒喇”(蒙古语,以为“演唱”)中优美动人的“双欧分顶,顶上燃灯”,即头上顶双碗或燃灯的舞蹈,是民间珠岚舞的原型。
来源:鄂尔多斯市群众艺术馆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