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9月,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正规化办学的要求,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在陕北公学民族部的基础上,将中央党校民族班、西工委民族问题研究室以及抗日军政大学、中国女子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等校的少数民族学员和干部集中起来创办民族学院。民族学院成立后,参加了整风运动和精兵简政运动。
一、民族学院的筹备及成立
1941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为困难的时期。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早日结束在中国内地的战争,集中兵力与美国争夺太平洋上的霸权,从1940年就开始了对根据地的“扫荡”政策,企图消灭顽强抵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另一方面,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全面封锁,在军事上派重兵进行围攻,在经济上禁止边区一切贸易往来,同时停发八路军、新四军经费,使本来就很困难的边区一度陷入艰难的境地。边区财政经济和人民生活极度困难。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同时国民政府严禁革命青年进入边区,各学校招生出现困难。所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办学成为中共中央必须面对的问题。
其次,1941年边区干部学校正在逐步向正规化方向发展,边区干部学校传统集训班“短、平、快”的办班模式中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教育有必要向更深层次发展,以期培养出更为优秀、更能适应革命需要的人才,这已经成为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们的共识。中共中央干部教育部副部长罗迈(李维汉)在1940年所著《预祝1941年延安干部教育的胜利》一文中指出:“关于延安方面的干部教育,抗战初期所采取的三几个月的短期训练班的方式,已经过去了。依我看来,延安的干部学校正处在这种短期训练逐渐向正规学校的过渡之中。个别学校已经开始正规化,但一般的做法,还在保留过去短期培训班的特点,这也可以说明理论落后实践吧!为要迎接我们干部学校正规化的必然趋势,我认为我们应当立即着手研究和解决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是正规学制的确立问题,这里包含着各个学校的性质、任务和招生标准,各学校相互间的分工、配合和衔接,以及其他方面的制度等问题。第二是课程、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编审问题,这就要依据学制的确定来分别规定各学校各班级的课程标准,并编审教材。第三是提高在职干部教育,吸引新的力量,在教育干部中,加强关于教育工作理论和实际的研究。第四是密切各学校的联系,相互间交换经验和共同研究成果。”
客观条件的成熟以及主观认识的提高,使得当时延安的干部院校合并已经势在必行。中共中央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三校合并,成立延安民族大学。陕北公学民族部,划归西北局管理。
未完待续来源:鄂托克前旗发布
源:鄂托克前旗发布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