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协会: 原生态艺术的传播者

来源:鄂尔多斯晚报 时间:2018-06-05 11:19浏览量:6118

微信图片_20180602094540.jpg

录制2018年内蒙古电视台蒙语台春晚

蓝天、白云、草地;民歌、民乐、舞蹈。在2018年全国中老年电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由我市一批退休中老年干部职工自发组织的群众性民间业余团体——鄂尔多斯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协会用一曲自编自创的《鄂尔多斯宫廷宴歌》,把充满草原生活气息的民族文化通过中央电视台的舞台呈献给全国观众,演员们用原生态的蒙古族民间歌舞艺术,将欢乐和吉祥撒向祖国大地。鄂尔多斯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协会通过多年努力,让千百年来流传在蒙古族中的原生态民间艺术在草原上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克服重重困难 担起传承使命 

2018年2月27日,记者走进了鄂尔多斯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协会的驻地——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还未踏入排练大厅,悠扬宛转的歌声已先入耳,时而动感十足,时而万马奔腾,时而舒缓绵延,他们正紧张地进行着“三八”妇女节汇报演出的排练。73岁的那仁其其格是协会的会长,她告诉记者,鄂尔多斯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协会成立于1999年,初期名称为鄂尔多斯市老年干部合唱团蒙语声部,2004年市里成立延安精神协会后,将蒙语声部列为下属群众团体,对外统称鄂尔多斯市延安精神研究协会原生态蒙语艺术团,2013年经市民政局审批注册为鄂尔多斯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协会,是一个由离退休的中老年干部职工自发组织的群众性民间业余协会,有蒙古族、满族、汉族三个民族,目前协会在册人员有46人,最大年龄为76岁,最小年龄为53岁,平均年龄为60岁。

记者从那仁其其格娓娓动听地讲述中得知,协会成立之初,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所有服装道具及音响设备等都是由协会自身筹措,自掏腰包购置的,后在市老干局、文化局及有关专业人士的热心帮助和关心下,在演员们的刻苦训练、精心编排中才逐渐壮大,有了现在的规模和成绩。虽说协会也有一些赞助和支持,但经费还是有限,在参加一些重要的公益性演出和全国性比赛时,他们还是要自掏腰包。即便如此,协会全体人员始终不忘在传承鄂尔多斯独特的原生态文化中展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强身健体的宗旨,多次自费参加了区内外的各种公益性演出活动,受到了好评。

76岁的奇王庆是协会里年龄最大的成员,在协会里拉四胡。他家住在东胜区铜川镇,每天要倒两次公交,持续1个半小时的车程,风雨无阻来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参加排练。奇王庆说:“我不仅会拉四胡,还会弹扬琴、拉三弦,这完全是我个人的业余爱好,从来没经过任何专业的训练和培训,出于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热爱,我于2010年申请加入协会,希望能为传承原生态文化艺术贡献余热。”

微信图片_20180602094542.jpg

会员代表展示协会获得的荣誉

做新时代特殊的 “红色文艺轻骑兵”

几年来,鄂尔多斯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协会深入基层,认真挖掘,整理了鄂尔多斯面临失传的优秀民间歌曲、舞蹈和“古茹都”,把它们编写成歌本,排练成节目,让更多人传唱。协会精心编排的《吉祥鄂尔多斯》《玛拉沁姑娘》《马踪飞》《孟克烛岚》《问候歌》等节目,全部取材于鄂尔多斯民族民间歌舞,表现的也是原汁原味的蒙古族普通人的生活,让人们感到自然而亲切,这些节目在国内外舞台上均赢得了观众们的好评。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使者,协会曾先后远赴韩国、蒙古国、日本等国家进行了民间艺术的交流演出。同时,协会每年深入企业、社区、学校、农牧区的公益演出都在30场左右,为保护发扬鄂尔多斯非物质文化和民间艺术作了积极的贡献。2015年,经国家民政部评估验收,协会被评为AAA级中国社会组织;自编自创的《鄂尔多斯宫廷宴歌》受邀参演了2018年全国中老年电视春节联欢晚会;歌伴舞《问候歌》参加了内蒙古2018年蒙语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

那仁其其格说:“我们虽称不上是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但也希望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广大农村和基层群众送去欢乐和文明,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把蒙古族优秀的民间原生态艺术展现给世人,让更多的人了解蒙古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正确对待民族文化的发展,通过不懈努力做一支新时代特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歌声飘扬,舞姿曼妙,蒙古族原生态歌舞在草原上像朵朵马兰花一样竞相开放。正是因为鄂尔多斯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协会这支队伍的热爱和执着,才让蒙古族民间艺术在传承中得到更好的保护、继承和发扬。希望鄂尔多斯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协会愿越走越远、愿他们的歌声飞翔在广袤草原、大江南北……


源:鄂尔多斯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