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1年,隋国公杨坚建起了隋朝,并在9年后统一了中国。隋文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对选举制度作出重大改革,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了通过考试选用官员的科举制度。在位期间,颁行《开皇律》。
隋文帝
突厥的兴起
突厥可汗自称与“九姓回纥”同族,而回纥族出自铁勒,则突厥应源自铁勒。突厥的最初活动地在准格尔盆地之北,后来迁移到高昌的山北。5世纪中叶,柔然攻占高昌,于是突厥沦为柔然的种族奴隶,被迁徙到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这支定居于金山之南的铁勒部落,遂以突厥为族号。突厥木杆可汗在位时,灭柔然,破滑国,走契丹,并契骨,威震塞外,“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今咸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五、六千里皆属焉”。1突厥势力达到鼎盛时期。
突厥武士复原图
隋文帝修长城
在隋文帝杨坚废北周建立隋朝的初期,北面夺得突厥汗位的沙钵略可汗,借口为周复仇又不断侵入长城侵扰边地。隋朝统治者在反击突厥入侵的同时,开始不断修筑长城和沿边城堡。隋文帝筑长城史书共记载了五次,在辽宁、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都修筑过长城。其中《隋书》记载:隋主“令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距绥州,南至勃出岭,绵亘七百里”,这次修筑的朔方、灵武长城就在鄂尔多斯西南缘鄂托克前旗。
鄂尔多斯隋长城
东突厥与西突厥的分裂
隋文帝采取大臣孙晟“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建议,利用东突厥与西突厥的矛盾,进行离间。促使突厥分裂,一分为二,突厥便分为东突厥、西突厥两部分。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在西突厥和契丹东西两面威胁下,于开皇四年向隋文帝称臣,愿意“永为藩附”,保持了边境的和平。开皇五年(585年),沙钵略可汗率部迁至漠南,寄居于白道川(今呼和浩特),接受隋朝的管辖。
突厥归顺隋朝被安置到鄂尔多斯
597年,东突厥沙钵略可汗的儿子启民可汗,为西突厥所迫归降隋朝,隋文帝封他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并以义成公主配他为妻,将他们安置在水草丰美的白道川。599年,隋文帝命孙晟在朔州筑大利城,即今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以安置启民及其民众。不久,因归顺启民可汗的部众越来越多,隋文帝采纳孙晟的意见, “于夏、胜二州之间(今鄂尔多斯市),东西至黄河,南北四百里,掘为横堑,令处其内,使得任情畜牧。”此后,突厥自漠北“或南入长城”,“或住白道(今呼和浩特市)”,降隋者数十万众。于是,鄂尔多斯的大部分地区就成为以启民为首的突厥人的牧场。启民可汗所属两万家约十万人,如有一半迁入鄂尔多斯,也有五万之众。此时,鄂尔多斯广大地区已成为隋朝地盘,有五原郡、榆林郡、朔方郡等,供突厥放牧。
隋文帝对周边各族,采取了军事上的防御和政治上的招抚政策,有效地处理了民族矛盾,使各族人民赢得了“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的安定环境,为隋代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注释:1. 白寿彝、史念海:《中国通史·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海人民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6月第2版。
来源:鄂尔多斯博物馆/甄自明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