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格敖包

来源:鄂尔多斯博物馆 时间:2018-06-05 10:11浏览量:6834

苏里格敖包位于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苏里格嘎查,为典型的石筑敖包,坐北朝南,位于一处高地的顶上。敖包主体为石筑半球体,半球体下镶有蒙文石刻,上有柴草和苏勒德,苏勒德为佛庙顶的甘珠尔般圆顶,半球体下压方形石台基;主体正前方为禄马风旗香烛祭台。

历史考证

苏里格地名来源于约八百多年前的一次历史事件。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大军第六次攻西夏,与西夏军队隔河对峙。军旅之中,成吉思汗在阿尔巴斯围猎野马,不幸坠马受伤,在阿尔寨石窟一边养伤,一边制定灭西夏的军事部署。1227年,成吉思汗从阿尔巴斯启程,前往今宁夏灵武、六盘山途中,来到现苏里格敖包所在地祭祀军旗苏勒德。当时西夏国被蒙古军团包围,总攻时机已成熟,成吉思汗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此进行苏勒德大祭,让其发挥威猛锐气,动员军队勇往直前,不战胜西夏绝不收兵。成吉思汗命令随从杀九九八十一只羊,九九八十一只羊背子爆煮了九九八十一个时辰,竟然还有的半生不熟。成吉思汗认为,祭品中出现半生熟(苏里格)的全羊肉,必定是祥兆,苍狼助力,此乃天意,由此宝地发兵,定能旗开得胜。果然,蒙古军势如破竹,于1227年灭亡西夏。为了纪念成吉思汗得天意的宝地,就在这里修建了敖包,叫苏里格敖包,祭祀仪式代代相传。

640.webp (15).jpg

苏里格敖包

苏里格庙

1907年,在苏里格敖包脚下修建了藏传佛教寺庙苏里格庙。本世纪初,在这里发现了世界级大气田——苏里格气田,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富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此,鄂托克旗人民政府和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特捐资重修苏里格庙。

640.webp (16).jpg

苏里格庙

价值意义

由于苏里格军旗大祭为灭西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这一带成为蒙古族历史文化的摇篮,在苏里格周围出现了很多有关成吉思汗家族的遗迹。在苏里格庙东13公里处有成吉思汗弟别力古台宫帐祭奠之地,西南40公里处有成吉思汗弟哈撒儿的阿拉格苏勒德祭奠之地;西10公里处有成吉思汗十五世孙巴图蒙克达延汗之陵1。2006年,苏里格敖包、苏里格庙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敖包的由来

敖包一词源于蒙语中的原声,又名鄂博,汉意为“堆子”。敖包作为一种游牧文化现象,最早出现于匈奴时期,在鄂尔多斯青铜器中有一种器物是圆形涡纹状牌饰,它极像一个敖包的俯瞰图。据《魏书》记载,敕勒族在丰收之年,载歌载舞、赛马娱乐之时,必然要选高高的地势进行,并在此对天顶礼膜拜、诵颂祭祀,上下一体共同参拜,祈求苍天保佑人畜平安。

敖包形成的原因,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应该有几种:其一为界标。其二为路标。其三是集会之地。其四就是坐落在草原的高地,是距苍天最近的地方,人们认为这里是天神寄赋之地,也是人与天神对话的最近处,所以,设堆便于天神永驻,也便于人们祭祀苍天。

敖包文化经过数千年不断的发展变化,形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游牧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匈奴直至蒙古族的数个北方游牧民族中,都显示出了其深刻影响。鄂尔多斯作为历史上匈奴、突厥、党项、蒙古等游牧民族强盛时期的栖息地,重要的是各民族同时又把最高层次的文化带入了这一地区,因此,敖包文化,也就从未间断地在这里深深地扎根,展示着敖包文化的深厚魅力2。

敖包的建筑形式有石筑(石头)敖包、木筑(柴)敖包、砖筑敖包和混筑敖包等。现代敖包,即近几十年来新建或恢复的敖包,其建筑形式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最主要的有砖砌敖包、水泥敖包、琉璃敖包等敖包的样式。在传统形式中几乎都是圆形,而现代敖包中虽然仍以圆形为主,但也出现了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形状,甚至于还出现了近似于塔形的敖包。敖包从内容、形式和级别上来讲,可以分为历史敖包、盟敖包、旗敖包、苏木敖包、家族敖包、个人敖包、召庙敖包、旅游敖包等几种。

640.webp (17).jpg

砖筑敖包——巴音松布尔敖包

敖包作为蒙古族文化代表形式之一,在媒体中的传播作用下已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一首《敖包相会》的民歌,更使敖包文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宣传热度,红透祖国大江南北。

注释:

1.仁钦道尔吉:《鄂托克访古——成吉思汗在阿尔寨石窟及阿尔巴斯地区的活动》,《内蒙古地方志》2002年第1期。

2.杨勇:《鄂尔多斯草原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来源:鄂尔多斯博物馆/甄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