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金霍洛的敖包:路标、圣迹、信仰

来源:伊金霍洛旅游 时间:2018-06-06 16:05浏览量:6173

旅游伊金霍洛的敖包:路标、圣迹、信仰

在草原上,和骏马、狗、羊群、茶叶、刀子、蒙古包、玛尼宏等等事物一样不可或缺的,是敖包。

有人说,敖包源于成吉思汗时代。

在蒙古民族的心目中,成吉思汗是与长生天一样伟大的存在。传说,成吉思汗率军进入鄂尔多斯时,每攻一地,都要将部队集结到高洁之处,进行战前动员。举凡在这些地方誓师之后的冲锋陷阵,无不所向披靡。

为了纪念这些胜利,有人在誓师之地投下第一块石头,在他的后面,有人跟着投下第二块、第三块……当光洁圆润的石头积成小山一样的时候,神迹就在茫茫草原上矗立起来。

如果推开传说与神迹的重重深门,你会发现,其实敖包一直都静坐在历史的烟尘深处。对类似敖包类事物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史记》和《汉书》中。而对蒙古敖包的记载,则晚至清朝才见诸笔端。这中间漫长的年代里,敖包虽然名不见经传,却一直在草原上生生不息,如一朵朵绚丽的花朵常开不败。

旅游伊金霍洛的敖包:路标、圣迹、信仰

日本人米内山庸夫当年探查蒙古草原文化时,曾经见过大量不同形制的敖包,并亲眼目睹了蒙古族祭祀敖包的场景。

米内山庸夫在旅行途中见到的很多土堆敖包,数量皆为十三,是初春时期修建的十三敖包,到了夏季,有的在风雨中被损毁。这一发现有力地佐证了十三为敖包的正统形制。

后世存留的敖包,大多为石块垒成,虽经风雨侵蚀、时光剥离,却依旧矗立在时光深处,一路见证了神迹、凡俗、历史流变的沧海桑田。

据说,乌审旗嘎劳图苏木境内的铁木尔敖包下面,埋葬着成吉思汗的战将铁木尔,他战死此地之后,人们便将他就地掩埋,将他的墓堆建成了敖包的样式,参拜祭祀至今。

旅游伊金霍洛的敖包:路标、圣迹、信仰

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敖包星罗棋布,数量繁多,从古至今究竟有多少敖包在这片草原上生生灭灭,根本无法确切统计。不过,敖包的种类却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祭祀长生天的祭天敖包。

象征山水神灵的神灵敖包。

祭祀祖先的氏族部落敖包。

纪念历史英雄人物的人物敖包。

纪念聚会的“忽拉呼”敖包。

宗教性质的寺庙敖包。

显示道路、方向和地界的标志敖包。

旅游伊金霍洛的敖包:路标、圣迹、信仰

从祭祀的规模和范围看,敖包又可分为官方的、地方的、氏族部落的和个人的几种。

官方的敖包叫旗敖包,是由旗府出面兴建和主持祭祀的,规模隆重。民俗、政治和宗教在敖包祭祀的过程中自然融合。上至王爷、下至大小官吏,无不出席。祭品除奶食、酒、馓子、点心之外,常见整牛、整马、整羊被献祭。

祭祀内容为天地祖先,此外,也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并集中商议和决定全旗的重大事宜。诸如商农劝牧、官吏任免、罪愆惩赦,一一在敖包前进行。草原地广人稀,牧民平日少有机会聚集,趁此商决宣布旗情民意,是再好不过的机会。

除此,还有血祭、火祭、酒祭和玉祭等多种祭祀方式。

宰杀牲畜并以血祭祀的叫血祭。

在敖包前燃起火堆并将祭品投入其中的叫火祭。

将各类美酒泼洒在敖包上进行祭祀的叫酒祭。

将金银珠宝玉器埋藏在敖包底下的叫玉祭。

传统民俗中,每个敖包都自己不同的祭祀时间,但相对固定在水清草满、牛肥羊壮的夏秋之际。农历五六月,是牧业年结束和开始的交替之日,此时,牲畜数量最多,畜情稳定,人们将庆祝丰收的喜悦之心虔诚地与神灵分享。

旅游伊金霍洛的敖包:路标、圣迹、信仰

祭祀之日,肥羊、美酒、奶食堆山积塄。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敖包前,整饬一新的敖包迎来着鲜衣骑骏马的牧民们。人人静跪,仰望随风招展的禄马风旗。此时,钟鼓齐响、法号长鸣,香烟腾腾之中,喇嘛诵起祷辞,回响在蓝天之下。

祭拜泼散完毕,群情欢腾,司厨的陶豪庆和司祭人员们开始熬茶炖肉。

饭后,蒙古族男儿三艺骑马摔跤射箭的大戏在草原上拉开帷幕。

没有参赛的牧民们席地而坐,欢歌宴饮。

……

伊金霍洛境内有一座敖包,名叫甘德尔敖包,它所处的位置,是成吉思汗八白室所在地阿勒腾甘德尔梁高处。

旅游伊金霍洛的敖包:路标、圣迹、信仰

当年,成吉思汗西征途中路经甘德尔草原,流连于此处水草丰美、鸟鸣鹿栖的美景,马鞭失手。为了纪念一代天骄,后人在这里建起了甘德尔敖包,甘德尔指的是寺庙的金顶。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一和五月十三,甘德尔敖包的金顶之下,蓝白两色的献祭哈达堆积如山。人头攒动,祈福宏愿的身影来自四面八方。

风从草原吹过,送来婉转悠长的赞歌:

在那潺潺流淌的泉水旁

撒满了一群群牛羊

麋鹿曾在这里自由生息哟

这是多么肥美的牧场

布谷鸟常在这里尽情啼鸣哟

这是多么太平的地方……

成吉思汗的名字在每一个需要能量的人儿心里流传。

蒙古民族的敖包祭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渐渐沉淀为民族记忆中一朵常开不败的瑰丽之花,也让蒙古民族神秘而充满魅力的文化之香四溢发散。

由起初的路标,到后来的信仰圣迹,敖包让蒙古族普通民众的文化寻根心理有了一种追溯方向,也让蒙古民族文化这一瑰宝始终闪耀光芒。

(文/刘军 摄影/李小平)

来源:伊金霍洛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