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派兵部左侍郎贻谷为垦务大臣,前往绥远城上任,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垦务运动。垦务运动开始后,郡王旗派出了东协理台吉补音吉日格勒(以下简称补音,协理台吉是清代蒙旗的官职,地位仅次于旗扎萨克的职位,由拥有贵族血统的成吉思汗后裔台吉担任。)负责该旗的垦务。今天东胜区主城区就是在补音的主导下放垦的。他的府邸(俗称东官府)位于罕台镇色连村营盘梁社(万家惠水世界西边)。笔者探访了他的府邸遗址,本文将补音在垦务运动中的活动和他的后代的情况介绍如下:
一、全力推行垦务,清廷的马前卒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补音作为郡王旗的代表前往包头,向垦务局报告了郡王旗的放垦计划。当时,伊盟的王公反对放垦蒙地,特别是盟长杭锦旗扎萨克阿拉宾巴雅尔,想尽办法拖延开垦旗地。贻谷看到伊盟七旗王公态度,上书光绪帝,免除了阿拉宾巴雅尔的盟长职务。王公们看到盟长被免,无法再拖延下去,这样伊盟垦务才推进开来。郡王旗首先报垦了今天东胜区大部和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新庙镇的大部土地。
补音作为郡王旗的主要官员,负责该旗中东部地区的垦务。在放垦活动中,补音看到了清廷放垦的决心。于是于光绪二十九年六月,他就首先申请将自己位于巴音门克地方的牧场地方放垦一半。随后,七月补音又向贻谷递呈了:《鄂尔多斯郡王旗协力台吉补音吉日格勒敬陈管见十款请采择事》,详细阐述了如何在伊盟办理垦务。后包头垦务局派补音查验王爱召(位于达旗,属于郡王旗的召庙)报垦的香火地。
光绪三十年(1904年),郡王旗爆发西部牧地闭地案。上自郡王旗扎萨克特古斯阿拉坦呼雅克图,下至普通牧民,要求垦务局将郡王旗西部牧地中私垦的农户,迁移到东部放垦的区域内。随后,特王和补音等百余人,前往绥远城,要求贻谷封闭郡旗西部牧地。在封闭西部牧地过程中,由于神木官员袒护私垦农户,郡王旗向绥远将军提出该旗由山西省五原厅进行管辖的要求。
随着郡王旗垦务的推进,广大贫苦牧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牧场,于是郡王旗爆发了独贵龙运动,围攻丈垦官员,迫使该旗收回了一部分由补音私自典租出去的土地。为了缓和与蒙旗的矛盾,光绪三十一年五月(1905年),贻谷派候永发前往郡王旗驱逐了该旗西部牧地的私垦农户。七月,补音协助岳钟麟(东胜厅首任行政长官)劝降准格尔旗东协理台吉丹丕勒。他们由准旗石拉塔抵达十里长滩。补音写信给丹丕勒,约定在垦务局或柳林召会务,丹丕勒未露面。后补音赴准旗南坪见丹丕勒,再三劝说丹丕勒妥协,丹丕勒不从。光绪三十一年年底,贻谷派兵将丹丕勒围困于包子塔拉崔成寨,丹被捕遇害。 光绪三十二年六月(1906),贻谷应补音申请,批准减免了一部分补音应缴的押荒银。从光绪三十三年十月(1907年)一份关于释放郡王旗台吉那逊巴图的文件中,可以看出,在主持参与垦务活动五年后,补音在垦务活动后期去世。
二、报垦户口地,勾勒现代东胜主城雏形
垦务运动中,补音共放地9万6千多亩,占巴音门克地方面积的一半。因此可以推算,当时在补音的名下的巴音门克地方的面积应在18万亩左右。 根据《东胜市志》,1990年,羊场壕乡的面积在120平方公里左右,即180000亩,包括营盘壕村、巴音孟克村、林场村、大庙梁村、郝家圪卜村、马莲村、碾盘梁村、羊场壕办事处、陈家渠办事处、沙渠办事处, 其中巴音门克村、营盘壕村中还有两处东官府遗址。
补音去世后,可能由于匪患或者经营不善等原因,补音的后人搬迁到了南面巴音门克村(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西北方向一公里处的边家渠),他的后人在那里一直居住到文革前。地名中除了巴音门克和营盘壕明确属于补音的牧场,那么其余村是不是属于垦务档案中提到的“巴音门克地方”呢?笔者分析,当时农户向垦务局缴纳押荒银领地后,在巴音门克地方农户聚居地,逐渐衍生出新的地名来,例如郝家圪卜、陈家渠是以领地农户姓氏命名,大庙梁是因为此地有一座佛寺,马莲是因该地开满了马莲花等。因此其他村的地名都是清末放垦后,逐渐形成的新地名。综上所述,东胜主城区的原始蒙古地名就是:巴音门克地方。
今天东胜主城区的原来叫巴音孟克,它属于补音的户口地。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营盘壕的村民传说补音原来居住在达麻沟(三台基水库旁边),也可以看出当时补音的牧场范围特别大,最北到达营盘壕,最南至三台基川,最西至铁西的科教园区(原巴音孟克村的张家梁),最东边应该是原塔拉壕乡的格舍壕村(格舍:碑的意思)。
清代,蒙旗的土地属于共有制,大的封建贵族,私自典地出租很平凡。由于补音是郡王旗东协理台吉,他依仗自己的权势,将原来在巴音孟克地方生活的台吉或牧民,排挤到其他地方游牧生活。虽然当时郡王旗给牧民分配了户口地,但多数人经营的是牧业,不会耕种,将土地租给了农户,都迁往更偏僻的地区,继续从事牧业生产。有的牧户甚至遗弃户口地,远走杭锦旗、鄂托克旗、乌审旗等地。
三、东官府几易其地,后人迁居乌审旗
补音居住的府邸,俗称东官府。笔者前往巴音门克街道办事处边家渠村,采访了77岁的老人张银锁,他介绍了东官府的部分历史。
烂营盘旧址---现东胜区铁西演艺中心
补音是在放垦后期去世后不久,贻谷和岳钟麟也被弹劾撤职。补音在主持郡王旗放垦中,利用手中的权利私自放垦了很多旗地,遭到了广大牧民的反对。他去世后,自然就成了众人口伐笔诛的对象。新任的东协理台吉尔定格勒,收回了部分放垦的土地,受到了广大牧民的拥护。由于补音的去世,他的后代家道中落,后人逐渐遗弃了原来的东官府。迁往了南面不远处的巴音门克村,即铁西东胜演艺中心旧址,后来周围的农民把那里叫作烂营盘。
解放前,住在边家渠的补音后代叫奇巴岱。由于到奇巴岱这一代,补音家族男丁稀少,受迷信说法,奇巴岱将住址向西移了大约几百米的窄沟里。这时东官府的主人也由从事牧业,转为农牧结合,院内开着油坊、酒坊、碾坊、磨房,已然是周围最大的地主。奇巴岱的院子位于一条小沟内,北面有两眼砖圈的窑洞,供主家生活居住(至今有人居住)。院内有雇用的掌柜的柜房,最后一任掌柜叫梁长喜。在柜房的南面是两排房。一排房是粮仓,另一排是长工伙计的住房。此外,院内还有骡马牛羊圈。
奇巴岱的女儿叫奇白,她丈夫是乌审召人,叫张保锁。两人有一个儿子,今年大概有六十多岁了。他们文革前生活在巴音门克村的辛家渠。文革开始后,由于害怕地主受到批斗,举家迁往了乌审召。这样清末郡王旗的重吏补音的后代就彻底离开了巴音门克地方。
补音后人居住的旧址--巴音门克办事处边家渠村
巴音门克村修筑防御土匪的土寨子遗址
四、东胜主城区原始蒙古语地名源于巴音门克敖包
根据《东胜文史资料》,东胜铁西包茂高速出口旁边的巴音孟克公园山顶上原来有一座敖包。附近的村民叫那里巴音门克圪旦。《伊克昭盟地名志》解释巴音门克村的来源时,说这里居住着郡王旗的牧民叫巴音门克的,笔者认为该条词条的解释有误。巴音门克地名的来源应该与这座小山有关,它来源于这个敖包。汉族人口多了以后,就把巴音门克敖包周围的地叫成了巴音门克。而且巴音门克敖包地处郡王旗的内部,应该不是边界敖包,很有可能是补音的家族敖包。由于年代长久,补音后代人口不繁茂,遗失了地名的原来含义,人们逐渐遗忘了山上的敖包。值得注意的是,山顶一直有神庙。笔者高中时,来到巴音门克山上,见到山头树立着十多米高的三角形木架,三脚架下面还有很多老乡祭拜的遗迹。直到现在还有人在山顶祭拜,以至于工作人员不得不在山顶树立告示牌:“神位已迁植物园,禁止在此设神位”。可以肯定的是原来该座山上就有敖包,后来随着蒙古人的外迁,周围的汉族继续祭拜,只是把祭拜神物换了汉族的神物。由此可见,巴音孟克地名来源于巴音孟克敖包,它是东胜主城区原始蒙古语地名的来源。
巴音门克公园山顶的祭拜告示
清末的垦务运动,使伊克昭盟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补音作为郡王旗的东协理台吉,积极参与了郡王旗的放垦活动,是清廷在蒙旗的马前卒,也是垦务局官员的有力支持者。今天东胜区主城区大部分属于补音的牧场:巴音门克。可以说现代东胜建立与补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他还插手了准格尔旗的垦务。他利用权势,中饱私囊,将贫困牧民的土地放垦,最后在一片反对声中离世。其实,即便是采取抗垦的态度,也不会有好结果,准格尔旗东协理台吉丹丕勒最后不也是落得身首异处的结果。纠其原因,20世纪初,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和工业革命后兴起的西方列强,才是造成这一结果的深层次原因。
还原清末东胜建厅前后的社会面貌,使我们可以了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事情。只有避免重走历史的老路,才能让我们迈向新时代的步伐更加稳健。尽管以一己之力,可以做的不多,但笔者相信,随着热爱东胜历史的师友的关注与支持,会有更多关于东胜历史信息被发掘出来,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来源:钱乐堂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