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皮子,顾名思义就是“将生皮子做熟”,这里的“熟”是指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皮艺制作中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皮料的生成过程。
蒙古族的马鞭、马靴、皮褡裢、皮袄、皮裤、皮帽、皮手套等很多生产生活用品,都是由所饲养牲畜的毛皮加工而成。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中,蒙古人学会了利用原始自然的绿色手法将牛羊等动物皮毛制成所需物品的精湛技艺,并一直传承下来,常常在盛夏三伏天,他们就开始了“熟皮”技艺。
将生(鲜)牛羊皮阴干或晒干(不能暴晒)
2.褪毛
只用皮板的皮子,在腌制皮子前要先去毛,牧民传统做法是这样的:在水库、河滩或较干净的水坑里,将干毛皮放入其中浸泡并翻动几次,4-5天后毛开始松动脱落,此时将毛皮捞出用干净的粗砂和细木板人工褪毛去油,(为更好地去掉大量油脂,也可加入碱面),毛褪尽后,将光皮板阴干或晾干再进行腌制。
晾干光皮板
3.浸腌
将干了的毛皮或光皮板层叠放入大瓷瓮或大塑料缸里,倒入适当比例的酸奶(或鲜奶)、玉米面(或黄米面)、咸盐,与皮子均匀搅拌在一起,并没过毛皮,压上石块或砖块儿。
这个环节是整个熟皮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能否把握好恰当时间是关键。如果浸淹时间短,会出现皮子颜色不匀,甚至发黑青、发臭、发硬的现象,基本上不能使用;若浸腌时间长的话,皮子又容易烂洞,不结实,也影响使用。经验丰富的牧民像厨艺高超的厨师,将“调料”与“火候”掌握的恰当好处,让皮子“熟”到位。
此外,也可将酸奶(或鲜奶)换成凉开水来进行腌制,这样成本就低了,不过熟后的皮色要逊色很多。
4.翻皮
刚开始浸腌皮子的时候,要1天翻动1次,4-5天后1天翻动2次,翻的时候要保证每张皮子都均匀的浸泡在酸奶汤里,若浸腌不均匀,熟好的皮子会出现黑点或花色,影响美观。
5.出缸
12-13天后,皮子的颜色变成了均匀的米白色,表示生皮子已经“变熟”,即可捞出,这时要注意:毛皮捞出后要及时用清水清洗,清洗干净后再阴干或晾干;而光皮板捞出后则不能清洗,直接阴干或晾干,二者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都不能暴晒,否则会变硬变脆影响使用。
6.勾糅
将干好的熟皮子掉起来,用专用的叉形木勾以适当的力量勾糅,让皮子变的更柔韧一些。
7.铲皮子
用一个月牙形木头手柄的长方形铲刀将毛皮板上残留的油脂、死肉铲掉,让毛皮皮板一面变得干净光滑。
经褪毛(针对只用皮板的皮子)、浸腌、清洗、阴(晾)干、勾鞣等系列化学、物理加工后,羊皮的性质完全发生了改变,变得柔软、坚韧、耐磨耐蚀,成为了制作各种皮革用品的原材料。
剪切皮料制作马鞭
带毛皮料用来制作衣服、坐垫等
皮料深加工后做的各种皮鞭、腰带等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历史岁月中,这种取材容易、成本低廉、操作简单但较为考究的皮艺制作非常盛行,如今,这项环保而古老的民间手艺活在工业科技的浪潮下已远离我们。
今天为大家展现此项技艺,旨在弘扬鄂尔多斯醇厚的民间民俗文化,唤起人们尊重传统的民族记忆,珍视地域民族风情,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保护中与我们共融共进。
源:鄂尔多斯图书馆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