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马驯养技艺
来源: 时间:2018-05-25 11:40浏览量:6327
千百年来,蒙古人与马结成了深厚的情谊,马成为蒙古民族生活当中离不开的寄托。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了走马的驯养技艺。乌审旗被誉为“天生走马”的“乌审马”重要发源地,“乌审马”身型强壮、外貌清秀、结构匀称、性格温和、反应灵敏、有耐力,善于在沙地里行走,尤其是走则对快步,稳如做轿,被誉为“天生走马”。适应于荒野、滩等环境,容易饲养。“乌审马”与当地蒙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今天的走马既是马文化当中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种赛马方式,在乌审草原上一直盛行。

(2008年5月18日图克梅林庙马文化运动 )
马的交叉行走分为两种。一般情况下,马的右前腿和左后腿同时往前走,左前腿和右后腿并前行叫做“通西业”,左前腿和后腿并行或右前腿和后腿并行叫做“走马式行走”。走马分为赛布日吉扰,海日查格吉扰、德古日吉扰、塔拉吉扰、胡日顿吉扰等五种。小走是走马中最一般的行走方式,不费多大力气。海日查格吉扰是小走的基础上稍微快一点的行走方式,这是马的天生的步式之一。德古日吉扰是赛布日吉扰和海日查格吉扰的基础上训练出来的走马步式。把这种步式再加训练,比前稍快,能进入赛场就称为塔拉吉扰。马的塔拉吉扰还存在于训练阶段,只有经过进一步的训练才能使马的四肢之间的距离均衡,成为胡日顿吉扰(快走马)。

(2008年5月18日图克梅林庙马文化运动 )
走马比赛有明确的规定:
1、选地:一般走马比赛场地为150——200米,终点处往往有坡度的地方;
2、走马比赛一般设总裁一名,由在当地马文化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总裁下按参加比赛的赛马数配置评委,每位评委只能评一匹马。
3、每组设定3——5匹马,在起点处以统一口令为准开始比赛。4、在比赛过程中出现大喊、打别人的马、故意伤害别人等违规行为,扣分论处。
5、参加走马比赛的马在比赛过程中走步或奔跑,都不能记录成绩。
6、初选获胜的马匹经过抽签后进入第二轮参加比赛,直到选出最后的名次为止。
宝合有,1945年6月生于乌审旗嘎鲁图镇布寨嘎查,自幼与对走马驯养技艺有着丰厚经验的丹森奥泽尔叔父一起生活,耳濡目染学习走马驯养技艺。如今在乌审旗当地他是少有的老一辈走马驯养人,并将此技艺传授于两位侄儿。

(代表性传承人宝合有参加走马比赛)
在多年的走马驯养实践中宝合有总结出丰富的经验,2005年,在乌审旗传统文化发表文章《鄂尔多斯大走马的驯养》,并提倡成立“布寨嘎查马文化协会”; 2008年,参加鄂托克前旗举办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届马文化研讨会”,论文《 略论当前鄂尔多斯走马》获一等奖;2009年,多次在《内蒙古畜牧报刊》、《内蒙古文化遗产报刊》等发表关于鄂尔多斯走马文化的文章。
来源:鄂尔多斯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