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祭典是蒙古民族的最高祭祀形式,是蒙古民族原始文 化的集中体现,是蒙古民族民俗文化的经典。2006 年该项目被列入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吉思汗祭典历史悠久。1227 年,成吉思汗去世后,大蒙古国 为成吉思汗建立白色宫帐,成为“全体蒙古的总神 ”,全国上下进 行祭奠。随着成吉思汗眷属的相继去世,蒙古民族祭奉的祭灵白宫 和成吉思汗遗物逐渐增多,历史上形成以成吉思汗白宫为核心的“八 白宫”。八白宫,亦称成吉思汗“八白室”。
至元元年(1264 年),忽必烈在元上都建立成吉思汗“失剌斡 耳朵”(黄色宫殿)。至元三年(1266 年),在元大都建太庙“八室”, 祭奉祖宗,完善祭祀制度。至元十九年(1282 年),忽必烈进一步 钦定成吉思汗“四时大典”,并册封专门管理祭祀事务的官员编写祭 文、祭词、祭歌,使成吉思汗祭典日趋规范。康熙三十五年(1696 年), 重新组成 500 户达尔扈特,专门从事成吉思汗宫帐的守护、管理与 祭祀事务,使成吉思汗祭典日益完善,完整地传承至今。
鄂尔多斯蒙古族及守陵达尔扈特人传承的成吉思汗祭典,完全 保留了 13 世纪的蒙古族帝王祭祀仪式。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长生天、 025第一章 国 家 级 项 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卷 】 祖先、英雄人物的崇拜 ;在祭奠形式上再现了蒙古民族古老的火祭、 奶祭、酒祭、牲祭、歌祭等礼俗 ;在祭祀用具上,表现了草原民族 对大自然和动物的艺术审美属性,由此产生了具有浓郁特色的诸多 珍贵的祭器。成吉思汗祭典由以圣主成吉思汗宫帐为核心的八白宫 祭奠、苏勒德祭奠和成吉思汗圣物祭奠等组成。除每日举行例行祭 奠外,每年还要举行数十次专项祭奠。其祭奠形式独特,内容丰富, 规模宏大,显示着古老、神秘的传统文化特点。
成吉思汗祭典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完善,形成鲜明的基本特征 , 体现了祭祀内容的原始性、祭祀内涵的神秘性、祭祀形式的独特性 和祭祀传承的唯一性。这些基本特征,使成吉思汗祭典在崇拜对象、 崇尚内容、思想内涵、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构成了具有系统性、完 整性的独具特色的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形式。成吉思汗祭典完整地保 留了成吉思汗时期以及蒙古王朝时期的原始祭祀,集中体现了崇拜 长生天、崇拜祖先和崇尚大自然的理念。成吉思汗祭典在祭祀对象、 祭祀内容、祭祀形式以及祭祀贡品、祭奠祭文、祭祀用具等诸多方 面带有神秘性,留下诸多解不开的谜。成吉思汗祭典的传承载体、 传承人更是世上绝无仅有,体现了世界唯一性。
成吉思汗祭典有诸多的祭词,大体可分圣主祭词、苏勒德祭词 和其他奉祀之神祭词等几个部分。这些祭词为诗歌体 ,包括祭文、 祝颂词、祝福词、祝祷词等,有 50 多部(篇),篇幅近 5000 行, 形成丰富多彩的长篇韵文,具有相当高的文学水准,以口头文学形 式一代代相传。祭词在近 800 年的历史变迁中不断修订、丰富和完善, 成为蒙古民族民俗文化的经典。
成吉思汗祭典祭词内容涵盖了蒙古民族古老、原始的历史、文 化、风俗、礼仪、观念、信仰、语言、文字、礼法等诸多方面。成 吉思汗祭典祭歌,是蒙古王朝专门为祭奠所创作的歌曲。这些祭歌 是伴随查尔给(马头响板)的打击声唱的,因此称“查尔给之歌”。 这些祭歌的歌词与现代蒙古语完全不同,守陵人称之为“苍天语言”, 所以这些祭歌也称为“天歌”,以口传形式一代代相传。它的形成与 早期多氏族、部落以及民族的语言相互影响有关。
成吉思汗祭典祭词,是成吉思汗祭典的核心,具有深刻的内涵。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成吉思汗祭文的基本理念,蒙古族受这一理 念的影响,形成崇拜大自然的共同和谐心理。人与人和谐共处,是 成吉思汗祭文的基本思想 ;崇尚圣洁,是成吉思汗祭文的重要内容。这是鄂尔多斯蒙古族所创造的和谐文化的思想基础。
成吉思汗祭典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作为成吉思汗祭典的基础, 原始萨满教在历史的进程中早已失去它最初的那种活力,而成吉思 汗祭典作为一种文化,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显示出 强大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成吉思汗祭典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渗 透到蒙古社会的各个方面,对蒙古民族思想观念、民俗民间文化、 民族礼仪产生了深刻影响。
成吉思汗祭典能够完整地保留古老、原始特点,主要取决于传 承。第一是传承对象的特殊性。成吉思汗八白宫及苏勒德等圣物, 是“全体蒙古的总神 ”,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这些祭祀圣物都集中在 鄂尔多斯,使鄂尔多斯传统祭祀保留了诸多世界唯一的内涵。第二 是传承人的特殊性。鄂尔多斯蒙古族自古以来肩负守护、祭祀成吉 思汗八白宫及苏勒德等圣物的神圣使命,使成吉思汗祭典广泛传承 于鄂尔多斯。特别是作为鄂尔多斯部组成部分的成吉思汗守陵人达 尔扈特,近 800 年来以氏族世袭制的形式传承成吉思汗祭典,使神 秘的成吉思汗祭典完整地保留至今,使鄂尔多斯成为世界蒙古民族 崇拜的圣地。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兴建成吉思汗陵,并建立管理机构, 配备国家工作人员,解决祭典经费,使成吉思汗祭奠的传承与发展 得到有效保障。1956 年,分布于鄂尔多斯各地的成吉思汗八白宫及 其他祭祀圣物集中到成吉思汗陵供奉,得到有效保护。2006 年,成 吉思汗祭典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 年,成吉思汗哈日苏勒德(战神)祭祀、查干苏勒德(白旗)祭祀 和阿拉格苏勒德祭祀等遗产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使成吉思汗祭典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目前,成吉思汗陵 旅游区管委会设有祭祀文化办公室、成吉思汗研究院,并配备 40 多 名守陵达尔扈特专门从事祭奠工作。古日扎布、楚伦巴特尔、巴音 勤克、额尔德尼森布尔等一批祭奠传承人研究、指导、传承成吉思 汗祭典。成吉思汗祭典,对了解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研究蒙古民族 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源:(节选自《鄂尔多斯文化》丛书)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